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安徽实践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1-14 08:36:39 责编: 武静

2016年4月和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高度赞誉安徽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

安徽牢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力污染防治攻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首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新安江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宝贵经验启示。

优化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顶层设计为指引,安徽把新安江综合治理列为环保“一号工程”,改革考核方法,把黄山市单独作为四类地区加强生态保护权重,鼓励黄山市先行先试,制定《黄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等。安徽生态文明的改革经验被写入《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和新修订的《森林法》等。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安徽加快制度创新,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严格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推进差异化改革,实施长江(安徽段)“1515”岸线分级管控,采取“7+1”治理措施,治理并守护好一江碧水。

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休宁县构建以“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为基本结构的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打造特色养殖基地,形成养鱼—赏鱼—画鱼—卖鱼—食鱼的“泉水鱼”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综合产值5.6亿元。“草”鱼变成了“金”,泉水鱼产业已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

增强群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黄山市创设生态美(垃圾兑换)超市,通过垃圾收集、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兑换积分奖励,引导公众参与保护美丽新安江,探索实践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新路。目前,全市建成“生态美”超市345家,年兑换垃圾800吨、兑换物品价值650万元,村民实现了从“要我收集”到“我要收集”、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转变。

■ 曾凡银

(作者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相关新闻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