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美国《侨报》第857期)
来源: 2024-03-29 16:18:19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海外专版是安徽海外宣传品牌阵地,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海外传播中心承办。该专版旨在促进安徽与海外的交流合作,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安徽良好国际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传播好中国声音安徽版。

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俄罗斯《龙报》、希腊《中希时报》、澳大利亚《华廈商报》和印尼《国际日报》是美、欧、俄、澳等地区和国家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华人主流传媒。 自2005年以来,《魅力安徽》海外专版分别在上述海外华文媒体出版,每周一期,已刊发近3000期。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该专版已成为向海外华人展示安徽经济、文化和改革发展新貌的重要窗口。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海外传播中心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社承办,拥有专业化国际传播团队和多元化海外传播渠道,专注于海外宣传、媒体推广、创意策划等,以全媒体传播体系全方位展示安徽形象、服务安徽发展。

马鞍山:加“数”前行逐浪高

【侨报讯】滔滔长江一路向东,满眼风光锦绣繁华。乘数字经济发展东风,一江两岸正勃发崭新气象,传统古韵和数字新貌将在这里交相辉映。

作为沿江重要工业城市,近年来,马鞍山市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一手抓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 构建产业发展体系

数字时代,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发展智能制造需要一定程度的工业能力积累。

耦合的是,这些方面,马鞍山市都具备先发优势和长效积累——马鞍山市因钢而设、因钢而兴,制造业是立市之本。作为资源型城市,城市的突出优势在产业,未来发展还是靠产业。

马鞍山市以制造业为“纲”,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据悉,马鞍山市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排名中,居第45,位列安徽省第3。

产业培育 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这片热土之上,激荡着数字化活力的新图景已徐徐展开。

先看产业数字化,马鞍山市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促进存量优化、产业转型。

再看数字产业化,马鞍山市聚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力推动数字产品制造业发展,加快布局通用大数据等风口产业。

最后看数字化治理。马鞍山市出台《马鞍山场景创新实施方案》。在扩面提质的数实融合场景里,数字化正在催生各类新应用、新场景、新体验,赋能千行百业,与城市并肩前行、共筑美好。

数实融合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来到马钢特钢智控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几块巨型数字大屏,每一块大屏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生产线和生产工序。在这里,智控中心集产线远程操控、产线集中管控和智能应用于一体,创造了特钢行业的多个第一。

透过马钢新特钢项目,可以看到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突破推动下,传统工业愈发展现旺盛生命力和竞争力,阔步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一个个新名词背后,是一家家工厂的华丽转身。这些“未来工厂”深度融合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是马鞍山市重点打造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通过示范引领助推生产方式转型,带动企业、赋能行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保障 着力优化产业生态

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马鞍山市全力构建和优化数字经济时代的公平竞争营商环境。

数字平台上。马鞍山市在安徽省率先开展“企声响应”专项行动,创新“采石会客厅”企业服务集成改革、升级企业服务中心功能、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措施。“企声响应”建立线上线下融合、企业有呼必应的工作体系,秘诀就是数字化,打造“一站式”政策服务平台,让数字赋能更高效。

基础设施上。马鞍山市完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5289座。

城市建设上。马鞍山市实施城市大脑一期项目,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倍增作用。

2024年,马鞍山市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邬刚 陈芳


蚌埠小商品组团出海

【侨报讯】前不久,一批由蚌埠市坤松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出口的圆珠笔、塑料文具盒等文具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申报,经合肥海关所属蚌埠海关监管,不到10分钟就快速放行,发往海外市场。

据悉,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具有出口方式灵活、申报手续简便、通关流程便捷、增值税免征不退等特点,成为中小微企业应对采购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交易需求首选的贸易新模式。为助力市场采购小商品运行通道更顺畅,蚌埠海关协调解决企业开展市场采购贸易业务困难问题,因地制宜引导一体化通关和转关模式融合发展。设立市场采购业务服务专门窗口,推行“提前申报”“7×24小时”通关服务等便利化措施,有效降低通关时间和物流成本。

数据显示,2023年,蚌埠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货值38.59亿元,同比增长24.06%,出口目的地遍布8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外贸增长新亮点。蚌埠海关查验科副科长朱震航介绍,市场采购带动产业集聚、业态融合和内外市场循环,为中小微企业注入了市场活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贸易大舞台。 

 何珂


数字赋能亳州中药产业

【侨报讯】“烘干新鲜中药材,过去完全凭老师傅经验,现在有了5G传感技术的加持,不仅有效保障了药材品质,也大幅降低了产品损耗,增加了企业效益。”近日,在安徽省亳州高新区安徽冯了性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5G+中医药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饮片车间主任王欣指着一排排中药材烘干炕说。

“加热过程中,设备内的传感器可以感知药材的温度和湿度,当达到设定临界值时,就会通过5G技术传到控制台,提醒工人及时翻动药材,避免过度烘干导致药材品质下降和产品损耗。”王欣说,“过去产品损耗率在2%至3%,现在降到1%以下。”

在数字化改造后的炒药车间,“5G+中医药工业互联网”系统自动对每次炒制的生产品种、批次、辅料配比以及设备运行状态、工艺参数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出最优的炒制参数,实现用工减少40%,产品不良率降低26%。

近年来,亳州市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广应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武长鹏 任雷


百花盛开春意浓

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衙前河畔,紫叶李花开满园。         熊凤霞/摄

滁州市全椒县马厂镇玉屏村樱花竞相绽放。 范柏文/摄

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的梯田油菜花开。  钱鸣/摄

合肥市庐江县冶父山景区玉兰花争先开放,春意盎然。                    李红兵/摄


安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侨报讯】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聚“势”,技术创新、产线改造、数字转型推动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芽”,商业航天、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抢滩布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工业制造业为支撑,安徽省正在一条条新赛道上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新兴产业聚“势”

短短两年半时间,大众汽车集团在安徽省合肥市建立了一个新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中心,并与小鹏汽车、地平线、国轩高科等多家中国企业进行电动化、自动驾驶、电池等领域的全面合作,是安徽省推动汽车“首位产业”发展的缩影。

“合肥一直是人才聚集地,培养了大批科技领域的杰出人才。这一充满活力的生态使我们能够蓬勃发展和不断创新。”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葛皖镝说,“创新势能”使大众能够深度参与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新兴产业“红利”正在安徽省释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广阔空间。

2023年,安徽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86.8万辆、同比增长60.5%;柔性显示产业产值增长1.9倍,装备制造产业营收突破万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200亿元……

“聚焦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安徽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说。 

传统产业跃“级”

浸出、提纯等12道工序过后,动力电池中高价值的锂、钴、镍等被提取出来。位于池州市贵池区的池州西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块块废旧动力锂电池通过回收技术实现“重生”。

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成为更多像西恩新材料这样的“传统”企业做大做强的底气。

一手抓打造新兴产业赛道,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安徽省以创新“开路”,推动更多经营主体通过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应用等新技术加快产业链供应链整体优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2023年,安徽省7737户规上制造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规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3.46万个。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驻用户107.2万户、服务企业510.1万次,助力更多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未来产业谋“远”

推进布局前沿技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近年来,安徽省培育未来产业的动作不断加快。2024年,安徽省提出将加强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开工建设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争取深空探测重大标志性工程立项实施;新建一批前沿技术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重组升级省(重点)实验室100家以上……

下一步,安徽省还将布局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等重点领域,系统推进科技创新、示范应用、体制机制、政策举措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同时,实施政策技术场景化行动,打造主体高效协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创新生态,打通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链条。 

马姝瑞 吴慧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