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合肥创办新型研发机构的路子12年后再出“升级版”——
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作战”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12-29 07:49:56 责编: 武静

扫码阅读更多内容

12月24日,2024年新型研发机构生态大会暨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会启动仪式举行。会上,一批项目合作企业签约,发布了新型研发机构的重大成果。

这标志着,在走创办新型研发机构的路子12年后,这个为合肥聚集海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务实打法,迎来了“升级版”。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最突出的一大变化就是原创性科研成果到产业化之间的时间被急速压短,科研人员直接站到策源产业变革的台口,科研成果往往会直接驱动产业升级迈向“无人区”。显然,传统科研机构无论是从职能定位还是管理机制上,都难以适应这一变化。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正是顺应这一规律性变局的识变应变之举。

从实际运行成效来看,合肥这些年来组建的很多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成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源头性驱动力量。

如今,合肥专门成立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会,变之前这些机构的“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实现新型研发机构组团式的融合发力,其目的在于促进创新要素进一步共享融合,努力实现新机制、新技术、新质生产力交相融合的新格局。

“四不像”但“很全能”

什么是新型研发机构?它到底“新”在哪里?

人们说它“四不像”,既不是高校,也不像生产型企业,也区别于传统的科研院所,更不是投资机构。

但辩证地来看,“四不像”恰恰是“四都像”、很全能。

新型研发机构通常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种主体共同发起,也有政府平台公司、甚至科技工作者本人参与组建。

相较于传统研发机构,它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能够推动多元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在创新链中的黏合作用、转换作用、培育作用和驱动作用十分显著。

也就是说,传统研发机构“不好干、不擅长、干不了”的事儿,新型研发机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最明显的就在于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落地上。

“很多人知道‘死亡之谷’理论,其实在基础研究、商业化和盈利方面都存在‘死亡之谷’,也就是说都有失败的可能。要迈过‘死亡之谷’,就需要在科技体制机制上的改革与创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罗本进说。

为什么要搞新型研发机构呢?它的好处在哪?罗本进专门列了传统研发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的8条区别,分别是在定位目标、组织结构、资金来源和运营模式、人才构成和激励机制、研究方向和成果类型、市场敏感度和技术转化能力、合作模式和跨领域合作、领域覆盖和技术深度等方面。

“比如传统研发机构在基础研究和长期技术积累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市场敏感度和技术转化能力上较弱,一些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完善的技术转移机制。”罗本进表示,新型研发机构则有着较高的市场敏感度,研究方向可以直接对接产业需求,通过孵化器、技术入股等方式加速转化。

另外,在经费使用上,传统研发机构的资金往往来自于政府拨款,资金使用“分蛋糕”,市场导向不足。

罗本进举了个例子,无锡有家传统的研发机构之前就是这样,研发经费靠政府资金,使用上“分蛋糕”,经过机制改革后,变成了“分粮草”,立足于成果的商业化落地,按照需求分配,资金使用也便“活”了起来。

罗本进表示:“新型研发机构的最终使命任务就是孵化出科技成果顺利进入市场且有一定盈利能力的高科技公司,把颠覆性技术融入产业。”

“科技树”到“产业林”

对于这样的新范式、新潮流,合肥作为科创名城,起步早、收效明显。

自2012年以来,合肥已与高校院所、院士团队、龙头企业共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54家,基本覆盖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及新材料等“6+5+X”产业集群体系,吸引北京大学鄂维南院士、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复旦大学沈学础院士、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院士等数十个高层次团队,集聚科研人员近6000名,引进、培育企业1700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

近年来,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孵化培育了众多高质量、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已逐渐成为合肥市科创与产业发展的战略力量,其中不少成果已经市场化、商业化。

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研发的国内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机器人专属操作系统——“哈工轩辕”,创造性地解决了操作系统实时性和智能性兼容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操作系统模拟人类大脑、小脑和脑干对应的功能,分为智能端、实时端、监测端三个层面,助力机器人系统同时实现决策规划、运动执行、危险防护等功能。

中国科大先研院的新一代软件定义模块化仪器技术成果助力中国海油完成体系化海洋物探采集装备研制,打破国外垄断;北航创新院赵巍胜团队自主设计建造的磁控溅射系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关键器件的国产化替代;合肥创新院团队研发的日产5吨工业化低温液氢及储运装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团队关于靶向组织驻留NK的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和新靶点的研究,通过ILC1s的抗肿瘤活性来抑制肿瘤生长……

一项项全新技术、一个个重大成果,一批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在新型研发机构中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通过新型研发机构这个“转换器”,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真正实现点亮“科技树”、形成“产业林”。

合肥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面向未来,合肥市正在推动进一步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生态,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界、金融界深度互动,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力竞争力。

“联合作战”共塑“新新向荣”

随着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会成立,54个新型研发机构将依托联合会这一机制化平台,实现新型机构、新机制、新技术、新质生产力“新新向荣”的格局。

联合会如同各机构的“娘家”和“联盟”,可有效融合创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会员单位里,既有中国科大先研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也有合肥市科创集团、科大硅谷等企业会员单位,还有中国工商银行合肥分行、中国银行合肥分行等金融机构作为特邀会员单位。

据介绍,这个联合会将履行四大职能——

资源汇聚平台。打造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资源汇聚平台,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之间、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链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与主管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价值共创;

成果转化平台。梳理会员单位产业化方向、科技成果、专家资源等信息,建立新研机构成果库。对接合肥技术“需求库”,根据企业发布的“张榜”需求,以联合会为主体进行“揭榜”,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交流互动平台。组织开展“老带新、传帮带”座谈沙龙,举办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技能培训,组织新型研发机构从业人员资格培训、上市后备企业特训营、新研机构企业加速营,组织大型行业高峰论坛,开展新型研发机构调研学习,提升新型研发机构运营能力;

咨询服务平台。组建产业链智库,依托新型研发机构专家智库和共性技术平台,为合肥市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及重大项目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诊断、战略咨询、管理咨询等服务。

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共同筹建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会,将推动新研机构与产业企业优质资源共享、行业信息互通、技术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合作,不断积聚先进技术、先导产业、先锋人才,实现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合肥科创名城、产业名城建设赋能聚力。

■ 本报记者 王弘毅

    相关新闻
王清宪与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考察团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