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近期公布的“挖掘机指数”报告显示,2月份,我省工程机械开工率为57%、高于全国21.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
“忙”中见底气
什么是“挖掘机指数”?这项指标又是如何监测的?
据介绍,它是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将一台台机械通过机载控制器、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模块,与一个庞大的网络连接,每挥动一铲、行动一步,都形成数据痕迹。大数据精准描绘出基础建设开工率等情况,成为观察固定资产投资、大项目建设等经济变化的风向标。
日前,在合肥市蜀山区合肥运河新城硕大塘路(长江西路—望江西路)道路工程施工现场,多台挖掘机正在进行土方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项目是今年2月19日开工建设的,主要建设内容包含道路、排水、绿化、交通、信号监控等,自开工以来,道路建设已完成20%,预计今年内项目能顺利完工。”该项目经理吴涛告诉记者。
在安徽,挖掘机“繁忙”的背后,是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加速建设。
特别是当前复杂外部环境下,挖掘机每挥动一铲,每忙碌一天,都是扩大内需的动力,都在夯实大国经济的支撑“底座”。
忙碌的挖掘机,背后就是全力以赴拼经济的韧性与底气。
重点项目开工超四成
一批铁路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步伐。池州铁路专用线项目是池州市贵池区政府和中铁四局集团等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下实施的特许经营项目,一期工程正线全长55.8公里,新设车站6座,建设期3年、运营期37年。
“目前,征地拆迁完成红线内土地交付30%,中铁四局已进场140余台(套)大型机械设备,在28个先行开工点施工作业,全线首墩于4月11日顺利浇筑完成。” 池州铁航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范伟介绍。
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将为贵池区矿产品与江口港区货运提供数智快速、大运量的运输通道,推动货物运输公(路)转铁(路),实现铁(路)水(长江)联运,助力贵池区绿色矿山、绿色运输、绿色企业“三绿共建”,打造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挖掘机指数”作为一项经济监测指标,已经成为衡量项目投资活跃度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安徽“挖掘机指数”何以领跑全国?得益于项目投资建设的高效推进和创新的项目管理机制。
今年以来,我省深入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围绕创新能力、新兴产业、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等11个重点领域精准发力,不断提高项目成熟度和转化率。截至2月底,中央预算内投资完成率88.5%,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完成率70.7%,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进度居全国前列。省重点项目开工224个,开工率42.9%、高于序时进度26.2个百分点;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高于全国17.4个百分点。
抢抓二季度“黄金期”
抓项目、扩投资、拼经济。为保障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早见成效,安徽组成8个一线服务工作组对省重点项目开展全覆盖上门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协同各地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用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会商机制,加快推进合武高铁、合新高铁和徐淮阜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韩建雨认为,从数据看,当前安徽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兴产业布局彰显出强劲发展势头,这主要得益于重大产业项目的加快落地建设,高效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精准布局、集群发展。
重大项目的加快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省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安徽把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组建省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专班,常态化开展“线下”集中会商,“线上”开通重大项目“问题建议直通车”,限时办理反映问题,形成工作合力,为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面对当前严峻复杂外部环境,该怎么在抓项目、促投资上持续加力,进而为扩大内需、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基础支撑?
省发展改革委介绍,将抢抓二季度项目建设“黄金期”,为扩内需、稳增长、增后劲提供更充足的实物量支撑。安徽还将持续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把促投资、扩内需和“双招双引”培育产业新增长极更好结合起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对于在建或者新建项目,将持续优化全周期服务,推动更多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 本报记者 王弘毅 张彩莉
